热门搜索:
营养饮食 食物相克 食物热量

先天性胸腹裂孔疝(先天性胸腹裂孔疝 )

别名:
先天性后外侧疝
传染性:
无传染性
治愈率:
50--70%
多发人群:
婴幼儿
发病部位:
膈肌
典型症状:
呼吸困难 腹部不适 气喘 腹腔感染 呼吸音减弱
并发症:
肺炎 肠梗阻
是否医保:
挂号科室:
心胸外科
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

先天性胸腹裂孔疝是怎么回事?

  先天性胸腹裂孔疝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1、胸腹裂孔疝的发生与腰肋三角部发育延缓或融合不全有关,但其发育延缓或融合不全的原因不明,目前认为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所致。胸腹裂孔疝的疝环为膈肌发育延缓或融合不全所形成膈肌缺损,大多位于左后外侧,其缺损裂口呈三角形、卵圆形或裂隙形,裂隙的尖端指向中心腱,底边在胸侧壁肋缘处,边缘光滑、增厚,触之有光滑的棱状感。缺损范围(疝环)大小不一,小者仅有1cm,大者可占整个半侧膈肌,甚至一侧膈肌几乎完全缺如,只有胸肋部一些残存膈组织。多数病例缺损前侧的膈肌发育尚好而后侧发育不良,或因膈肌缺损过大后侧完全缺失。缺损过大者手术修补膈肌非常困难,术后亦容易复发。胸腹裂孔缺损(疝环)大者一般不发生嵌顿,疝环较小者则易发生嵌顿,致使进入胸腔内的肠管膨胀扩大,压迫肺和心脏,影响呼吸和循环。

  2、胸腹裂孔疝10%~15%的病例有疝囊,无疝囊者占绝大多数(85%~90%)。如在胚胎8周前胸腹裂孔尚未闭合前腹腔脏器已滑入胸腔者,或胸腹裂孔闭合延迟甚至未闭合者即无疝囊。膈肌的形成只有胸膜和腹膜的胸腹膜皱褶而无肌层,腹腔脏器突向胸腔者即有疝囊。疝囊由胸、腹膜两层浆膜构成,中间可见一些结缔组织或稀少的肌肉组织,呈薄膜状。有疝囊的胸腹裂孔疝,由于受疝囊的限制,进入胸腔的腹腔脏器多寡、体积相对较少,因而胸腔内脏器受影响的程度也较轻;相反,无疝囊者,大量肠管等腹腔脏器可进入患侧胸膜腔,胸腔内脏器受影响的程度也较重。此外,疝囊的有无亦与肺发育受影响的程度直接有关,有疝囊者受影响相对较小,预后较好;反之,则影响大,预后差。

  左侧胸腹裂孔疝的内容物最常见的是小肠,其次是胃,其它还有结肠和脾脏等;由于膈肌的发育和中肠的发育及旋转几乎同时发生,如在胚胎8周前胸腹裂孔尚未闭合前腹腔脏器已滑入胸腔,或在胚胎10~12周时因胸腹裂孔闭合延迟而使中肠退回腹腔同时进入胸腔,可导致中肠旋转不良,盲肠与阑尾则进入胸腔;部分病人的疝内容物仅为胃、脾和肝脏的一部分,少数病人还可有腹膜后的肾脏、肾上腺进入胸腔内。右侧胸腹裂孔疝,肝脏往往是疝入胸腔的惟一脏器,少数有结肠和小肠。与创伤性膈疝不同的是,先天性膈疝的疝内容物很少与胸腔内器官发生粘连。

  肺发育不良也是先天性膈疝的重要病理改变之一。肺的正常发育开始于胚胎第4周,根据组织形态所见肺发育可分4期:胚胎期,从胚胎第4周开始到第5周,此期气管末端首先分叉形成两侧肺芽;假腺体期,胚胎第5~17周,肺芽不断分支形成支气管树。肺动脉及其分支也伴行各级支气管分支发育,支气管树的连续分支在胚胎第16周基本完成。在这一过程中,各级支气管尚未向外界开放,内衬连续的上皮,周围为实质性间质,故胚胎学家称该期为假腺体期;小管期,胚胎第16~24周,毛细血管向支气管树终末盲端周围的上皮细胞间长入,使盲端的上皮被间断,发育成呼吸性细支气管和囊泡,支气管树开始成为小管状,称为肺发育的小管期;终末囊泡或肺泡期,胚胎第24周至出生后一段时期。胚胎第16周后非呼吸性支气管分支不再增加,而肺泡则开始并继续分化发育直至生后8岁左右,其数量出生时约2000万,出生后肺泡数量继续增加,至8岁其总数可达出生时的10倍。支气管树分支完成后其管道逐渐延长,管径增大,肺芽周围的间质分化成各级支气管壁中的软骨、平滑肌等组织。

  如胚胎第8~9周膈肌未闭合,肠襻进入胸腔,压迫正在发育分支的支气管和肺动脉,则阻碍其正常发育,所导致的病理改变与膈疝疝环的大小有关。尸检出生后因膈疝死亡的新生儿发现,双肺均发育障碍,肺支气管分支数少,肺泡数量亦明显减少,外观呈萎缩状,体积小、重量轻。部分病儿肺发育不全和肺不张同时存在,有时对侧肺亦可有不同程度的发育不良。患侧与10~12周胎龄的胚胎肺相当,而对侧则仅与12~14周胎龄的胚胎肺相仿。患侧肺段自肺门至远端胸膜的支气管的分支数仅为正常新生儿的一半,而对侧较正常的一半略多一点,肺泡数量仅为正常新生儿的1/3。由于肺动脉分支的发育伴随支气管分支同时进行,因此两者发育可同受阻碍。肺动脉的数量、分支明显减少且较细长,肌层增厚;发育不全的左下肺体积及其动脉的管径均处于胎儿型,与胚胎第12~14周时的情况相当;囊泡前小动脉壁中的平滑肌层较正常刚出生的新生儿肥厚,且患侧的肺小动脉的肌层又较对侧肥厚。

  此外,一些学者通过动物及人体实验发现,本病患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较正常新生儿少,可导致肺泡张力增高、肺顺应性降低和通气能力下降。但亦有人对患儿是否缺少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有异议。

  有些先天性胸腹裂孔疝的病儿可伴有其他先天性畸形,如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和先天性心脏病等。Bollmann等通过对33例经产前诊断为先天性胸腹裂孔疝患儿的观察,发现其中24例同时合并1种或2种以上畸形,包括心血管系统、运动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及神经系统畸形;其中,6例合并染色体异常,如18三体综合征。

二、发病机制

  由于胚胎期胃、肠管等大量腹腔脏器进入胸腔,肺脏受压,发育受阻(肺支气管分支数和肺泡数量大大减少),新生儿出生后呼吸功能欠佳,表现为呼吸困难。生后开始呼吸,随着吞咽的空气进人胃肠道,进一步加重了对肺的压迫,阻碍气体交换,出现动脉氧分压降低、二氧化碳分压升高、呼吸性酸中毒。缺氧、酸中毒可引起肺血管痉挛,导致肺动脉阻力增高,血液经动脉导管和卵圆孔由右至左的分流量增加,进一步加重低氧血症和酸血症,并使之形成恶性循环。

  胎儿期,右心室排出的血液有85%未通过肺,而直接经卵圆孔或动脉导管分流入主动脉至胎盘进行气体交换。胎儿型循环的分流是由于胚胎肺内充满液体和肺小动脉因血氧低而收缩使肺血管阻力增高所导致的。新生儿出生后肺内充满空气、肺泡内液体被吸收、肺小动脉因氧分压增高而扩张致使肺血管阻力随即降低,加之断脐后体循环血压升高,循环即转为成人型循环。出生后有3种肺血管发育异常可引起肺血管阻力增高并发生肺外右至左分流,其一:肺血管广泛细小,使肺血管的总血容量减少;其二:肺动脉分支减少,使单位肺组织内的血管数减少;其三:肺小动脉的平滑肌层增厚。

  由于先天性膈疝伴发肺小动脉发育不良,管壁肌层肥厚,对低氧和高碳酸血症非常敏感,更易发生血管痉挛,这是患儿肺动脉高血压和右至左分流的主要原因。除了肺血管痉挛因素外,肺脏发育不良、肺血管普遍细小、肺动脉分支数量少等因素直接导致肺血管内总血容量减少,也是引起肺血管阻力增高、发生血循环右至左分流的重要原因。

  疝环(膈肌缺损)过大者极少发生嵌顿,小者则易发生嵌顿。当咳嗽、哭闹或用力排便时可使腹内压升高,致使较多胃肠管进入胸腔内。由于疝环的卡压,肠管排空障碍,严重者发生绞窄。随着肠壁水肿和肠腔膨胀扩大、对肺和心脏的压迫加重,呼吸和循环逐渐发生障碍。如果嵌顿的肠管发生血循环障碍,出现绞窄坏死、穿孔时,可导致严重的胸腹腔感染、中毒性休克。

先天性胸腹裂孔疝相关医生

更多>

  • 曹中良,主任医师
    曹中良 主任医师
    未开通
    丹东市中心医院 心胸外科

    擅长疾病: 擅长肺癌根治术、食管癌根治术、完全电视胸腔镜微创胸外科手术等技术,尤其擅肺癌根治术的治疗,率先在丹东市开展主气管袖状切除、完全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主要研究方向为微创胸外科手术治疗。开展的完全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填补丹东市空白。

  • 罗欣,主任医师
    罗欣 主任医师
    未开通
    丹东市中心医院 心胸外科

    擅长疾病: 擅长肺癌及食管癌根治术、完全电视胸腔镜微创胸外科手术等技术,尤其擅长肺癌根治术的治疗。目前已经可以独立完成体个循环下的心脏外科手术。

先天性胸腹裂孔疝相关医院

更多>

相关医院

专家推荐

  • 李秀莲

    李秀莲 新生儿疾病的诊断、治疗与护理。

    擅长:主任医师

    著名中医肿瘤学家及中西医结合临床肿瘤学家,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医学博士、教授、博

  • 卢秀英

    卢秀英 危重病的救治。

    擅长:主任医师

    从事儿内、急救专业近四十年,具有丰富的危重症及疑难杂症抢救治疗经验。特别擅长各种休克、中毒、抽搐等

  • 席时华

    席时华 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及难治性青光眼的治疗,眼底疾病及小儿弱视诊治

    擅长:主任医师

    从事眼科临床工作40余年,具有极丰富的临床经验及诊治疑难眼病的能力,尤其擅长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及难治

  • 李晶

    李晶 眼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特别是对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青光眼、泪道疾病及眼外伤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擅长:主任医师

    李晶,女,1962年12月生,汉族,陕西人。1985年毕业于新疆医学院医疗系,学士学位。毕业后分配

  • 热西提

    热西提 内科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擅长:主任医师

    1965年毕业于新疆医学院临床医疗学,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曾获自治区优秀专家称号。全国

推荐问答

轻微癫痫需要医治吗?

轻微癫痫,即癫痫小发作,虽然症状较轻,但仍然需要治疗。癫痫是一种慢性脑部疾病,其发作可能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造成影响。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有助于控制病情,减少发作频率,降低潜在的并发症风险。治疗轻微癫痫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和心理支持等。患者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以确保安全有效。

黑头粉刺痣如何治疗?

黑头粉刺痣的治疗需综合考虑个体情况,通常包括日常护理、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等多种方法。日常护理中,保持皮肤清洁、避免过度摩擦和挤压是基础。药物治疗方面,可使用含有水杨酸、果酸等成分的产品,以促进角质代谢和减少皮脂分泌。物理治疗如激光治疗、光子嫩肤等,可以针对特定类型的黑头粉刺痣进行改善。此外,患者应避免使用可能刺激皮肤的化妆品和护肤品,减少皮肤负担。具体治疗方案应在专业皮肤科医生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有效。

羊水减少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羊水减少,医学上称为羊水过少,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首先,胎儿发育异常,如胎儿畸形、胎儿生长受限等,可能导致羊水生成减少。其次,胎盘功能不全,影响胎儿与母体间的物质交换,导致羊水生成不足。此外,母体因素,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糖尿病等,也可能影响羊水量。最后,羊膜破裂导致羊水外流,也是羊水减少的原因之一。针对羊水减少的原因,需进行综合评估和个体化治疗。

慢性支气管炎有哪些症状表现?

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慢性呼吸道疾病,主要症状包括持续咳嗽、咳痰,痰液通常为白色或黄色黏稠状,尤其在早晨较为明显。患者可能伴有气短或呼吸困难,尤其在体力活动后加剧。此外,患者可能会有胸闷、喘息等症状。在急性加重期,症状可能加重,伴有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这些症状可能会随季节变化而波动,尤其在冬季或气候变化时更为明显。

小儿中度脑损伤有哪些后遗症?

小儿中度脑损伤可能导致多种后遗症,包括但不限于运动功能障碍,如肌肉无力、协调性差、步态异常;认知障碍,如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语言障碍,如言语表达困难、理解能力下降;情绪和行为问题,如情绪不稳定、攻击性行为、社交障碍;以及癫痫发作等。这些后遗症的严重程度和表现形式因个体差异而异,需要综合评估和个体化治疗。

丙型肝炎病毒是什么病?

丙型肝炎病毒(HCV)是一种主要通过血液传播的病毒性肝炎,可导致肝脏炎症和损伤。该病毒可引发急性或慢性感染,慢性感染者可能发展为肝硬化、肝衰竭甚至肝癌。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制品、不洁注射、性接触以及母婴传播等。感染后,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黄疸、肝区不适等症状,但许多感染者在早期并无明显症状。及时的抗病毒治疗对于控制病毒复制、减缓疾病进展至关重要。

查看更多>